阿童木机器人联合天津理工大学,打造首款移动协作抹面机器人
3天前

近日,阿童木机器人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联合推出了一款全新产品——阿童木移动协作抹平机器人。

全文共1954字,读完约需7分钟

智能制造浪潮下,工业机器人正从固定式、高刚性、单一功能的传统形态,逐步向“移动化、协作化、复合化”的新方向演进。


近日,阿童木机器人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联合推出了一款全新产品——阿童木移动协作抹平机器人。


该设备集自主移动机器人、协作机械臂与抹平抛光作业于一体,旨在解决中小批量、多品种、柔性化生产场景中的痛点问题。


瞄准产业痛点:为何需要“移动协作抹平机器人”?


在传统水泥抹平作业中,通常依赖人工手持设备进行操作,存在效率低、精度差、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传统产线刚性高、调整困难、占用空间大,难以适应“多批少量、快速响应”的现代制造需求。


而现有协作机器人虽具备一定柔性,但通常为固定安装,工作范围受限;移动机器人(AGV/AMR)则多用于物流搬运,功能单一。


能否将“移动平台”、“协作机械臂”与“抹平作业”深度融合,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操作机器人”?

阿童木机器人与天津理工大学的联合团队此次交出了一份新答案。



技术融合创新:如何实现1+1+1>3?


这款设备通过“硬件模块化”与“系统智能控制”层面的深度整合,实现了移动、视觉与操作模块的高效协同。

& 高自由度的移动协作平台


设备搭载了“自主移动机器人底盘”,采用激光SLAM导航技术,无需改造环境即可实现高精度定位与自主路径规划。其顶部集成一款6轴协作机械臂,负载能力达20kg,臂展工作半径超1700mm,可适用于水泥抹平、抛光等多种场景。


移动模块、机器人模块、控制模块、视觉模块和抛光模块五大模块化架构,可实现接口标准化,能根据实际任务进行快速模块更换。

例如,若需对固定流水线上的工件进行作业,可移除移动模块;针对不同材质或工艺要求,可更换相应的视觉或抛光模块。


抛光模块同时支持根据工件硬度自适应调节压力,移动模块也能依据场景需求灵活调整或替换。


& 视觉感知与实时纠偏


设备配备多目视觉系统,包括用于底盘上方(坐标定位)相机和用于深度识别与表面检验的臂上3D相机。通过视觉伺服控制,机械臂能够实时校正运动轨迹,应对位置偏差和工件形变。


视觉模块同样支持更换,以适应不同工作面的识别需求。


& 力控抛光与自适应作业


在抛光等接触式作业中,设备具备“自适应力控”能力,通过关节力矩传感器和末端力控装置实现恒力打磨,一致性优于人工操作。

模块化末端执行器可快速切换不同工具,实现一机多用。




易用性与系统设计:兼顾专业与便捷


该抹平机器人系统在界面与操作流程上充分考虑了用户的实际需求:


. 核心操作界面极度简洁,按下“开始”、“停止”、“下一步”等关键指令,即可实时显示各模块状态,降低误操作风险。


. 参数设置与工艺选择集成于“参数配置”模块,支持预设和快速调用,可通过文件导入/导出实现批量设置。


. 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层设计,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视觉、机器人、AGV等子系统的独立调试接口,同时保障生产操作的简单可靠。


培训方面,对于具备自动化基础的操作人员,快速培训即可独立执行标准任务。



核心突破:系统级协同与智能运维


设备核心创新在于实现了多模块之间的高效协同与智能交互。实验室团队开发了基于多传感器反馈的在线补偿算法,能够实时解算移动平台姿态、补偿机械臂运动,保障操作精度。


设备还搭载了智能任务调度系统,用户可通过图形化界面或语音指令下达任务,系统自动协调移动与操作序列,实现全自动作业。


针对客户关心的运维问题,其同步具备完善的故障诊断机制。当出现异常时,系统会弹出明确提示信息,工程师可快速定位和排查问题。系统支持远程访问与诊断,显著提升售后响应速度。



应用价值:量化效益与场景创新


得益于移动便捷、高度可定制、模块化组合等特点,该款移动协作抹面机器人除了应用于水泥抹平,还可进行末端更换拓展延伸至更多应用场景,如:


. 家居制造业:对定制家具、卫浴五金进行表面处理;


. 航空航天:中小型零件去毛刺与光整加工;


. 新材料行业:复合材料构件的柔性搬运与精加工。


与传统手持打磨方式相比,该机器人不仅提高了效率与一致性,还大幅降低了人工作业强度。与刚性专机相比,它又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和柔性。


从行业视角看,这款设备的意义不仅在于功能创新,更在于它代表了一种趋势:


机器人正从单元工具走向系统伙伴。


它打破了物流与操作、搬运与加工之间的传统界限,构建出“制造即服务”的单元级解决方案。通过一台可自主移动、多技能协同的机器人,实现生产单元的快速部署与灵活调整,为高混合、可变性的生产模式提供了新可能。

阿童木机器人团队表示,未来将开放系统接口,支持第三方应用生态,进一步扩展喷涂、检测、装配等工艺包,推动“通用型移动操作平台”的建设。


目前,该设备已在水泥行业客户中投入示范应用。它虽不会完全取代传统专机或固定机器人,但在需要灵活、复合与快速响应的领域,正带来全新的效率体验。

阿童木机器人联合天津理工大学,打造首款移动协作抹面机器人
3天前

近日,阿童木机器人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联合推出了一款全新产品——阿童木移动协作抹平机器人。

全文共1954字,读完约需7分钟

智能制造浪潮下,工业机器人正从固定式、高刚性、单一功能的传统形态,逐步向“移动化、协作化、复合化”的新方向演进。


近日,阿童木机器人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联合推出了一款全新产品——阿童木移动协作抹平机器人。


该设备集自主移动机器人、协作机械臂与抹平抛光作业于一体,旨在解决中小批量、多品种、柔性化生产场景中的痛点问题。


瞄准产业痛点:为何需要“移动协作抹平机器人”?


在传统水泥抹平作业中,通常依赖人工手持设备进行操作,存在效率低、精度差、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传统产线刚性高、调整困难、占用空间大,难以适应“多批少量、快速响应”的现代制造需求。


而现有协作机器人虽具备一定柔性,但通常为固定安装,工作范围受限;移动机器人(AGV/AMR)则多用于物流搬运,功能单一。


能否将“移动平台”、“协作机械臂”与“抹平作业”深度融合,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操作机器人”?

阿童木机器人与天津理工大学的联合团队此次交出了一份新答案。



技术融合创新:如何实现1+1+1>3?


这款设备通过“硬件模块化”与“系统智能控制”层面的深度整合,实现了移动、视觉与操作模块的高效协同。

& 高自由度的移动协作平台


设备搭载了“自主移动机器人底盘”,采用激光SLAM导航技术,无需改造环境即可实现高精度定位与自主路径规划。其顶部集成一款6轴协作机械臂,负载能力达20kg,臂展工作半径超1700mm,可适用于水泥抹平、抛光等多种场景。


移动模块、机器人模块、控制模块、视觉模块和抛光模块五大模块化架构,可实现接口标准化,能根据实际任务进行快速模块更换。

例如,若需对固定流水线上的工件进行作业,可移除移动模块;针对不同材质或工艺要求,可更换相应的视觉或抛光模块。


抛光模块同时支持根据工件硬度自适应调节压力,移动模块也能依据场景需求灵活调整或替换。


& 视觉感知与实时纠偏


设备配备多目视觉系统,包括用于底盘上方(坐标定位)相机和用于深度识别与表面检验的臂上3D相机。通过视觉伺服控制,机械臂能够实时校正运动轨迹,应对位置偏差和工件形变。


视觉模块同样支持更换,以适应不同工作面的识别需求。


& 力控抛光与自适应作业


在抛光等接触式作业中,设备具备“自适应力控”能力,通过关节力矩传感器和末端力控装置实现恒力打磨,一致性优于人工操作。

模块化末端执行器可快速切换不同工具,实现一机多用。




易用性与系统设计:兼顾专业与便捷


该抹平机器人系统在界面与操作流程上充分考虑了用户的实际需求:


. 核心操作界面极度简洁,按下“开始”、“停止”、“下一步”等关键指令,即可实时显示各模块状态,降低误操作风险。


. 参数设置与工艺选择集成于“参数配置”模块,支持预设和快速调用,可通过文件导入/导出实现批量设置。


. 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层设计,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视觉、机器人、AGV等子系统的独立调试接口,同时保障生产操作的简单可靠。


培训方面,对于具备自动化基础的操作人员,快速培训即可独立执行标准任务。



核心突破:系统级协同与智能运维


设备核心创新在于实现了多模块之间的高效协同与智能交互。实验室团队开发了基于多传感器反馈的在线补偿算法,能够实时解算移动平台姿态、补偿机械臂运动,保障操作精度。


设备还搭载了智能任务调度系统,用户可通过图形化界面或语音指令下达任务,系统自动协调移动与操作序列,实现全自动作业。


针对客户关心的运维问题,其同步具备完善的故障诊断机制。当出现异常时,系统会弹出明确提示信息,工程师可快速定位和排查问题。系统支持远程访问与诊断,显著提升售后响应速度。



应用价值:量化效益与场景创新


得益于移动便捷、高度可定制、模块化组合等特点,该款移动协作抹面机器人除了应用于水泥抹平,还可进行末端更换拓展延伸至更多应用场景,如:


. 家居制造业:对定制家具、卫浴五金进行表面处理;


. 航空航天:中小型零件去毛刺与光整加工;


. 新材料行业:复合材料构件的柔性搬运与精加工。


与传统手持打磨方式相比,该机器人不仅提高了效率与一致性,还大幅降低了人工作业强度。与刚性专机相比,它又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和柔性。


从行业视角看,这款设备的意义不仅在于功能创新,更在于它代表了一种趋势:


机器人正从单元工具走向系统伙伴。


它打破了物流与操作、搬运与加工之间的传统界限,构建出“制造即服务”的单元级解决方案。通过一台可自主移动、多技能协同的机器人,实现生产单元的快速部署与灵活调整,为高混合、可变性的生产模式提供了新可能。

阿童木机器人团队表示,未来将开放系统接口,支持第三方应用生态,进一步扩展喷涂、检测、装配等工艺包,推动“通用型移动操作平台”的建设。


目前,该设备已在水泥行业客户中投入示范应用。它虽不会完全取代传统专机或固定机器人,但在需要灵活、复合与快速响应的领域,正带来全新的效率体验。

关闭
注册 登录
手机号: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登录
手机号: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密码重置
手机号:
新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返回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