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煤电技术突破与能源革命的新跃进
2025-04-22 23:44:26

2025年3月21日,由东方电气研制供货的世界首台70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煤发电机组在云能红河电厂并网成功,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

全文共1583字,读完约需6分钟

如今,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的双重约束下,中国能源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尽管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攀升(2024年占新增装机的75%),但煤电仍承担着56%的发电量,其清洁化转型成为平衡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的关键,故近几年不断创新技术,向“清洁化”转型。



2025年3月21日,由东方电气研制供货的世界首台70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煤发电机组在云能红河电厂并网成功,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该项目作为云南省“十四五”新增480万千瓦煤电和“重中之重”项目,是全球首家并网发电的700兆瓦超超临界CFB机组。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清洁煤电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中国绿色煤电产业的发展树立了全新的标杆。


1月,总投资约62亿元,由科技部、国家能源局批复的重点项目——彬长低热值煤660兆瓦超超临界CFB(循环流化床)示范项目,在彬州市新民高端能源化工园区成功运营。项目所在的陕煤集团彬长矿业发点公司总工程师陈建斌表示:该项目的成功运营,可以有效巩固我国在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实现劣质煤高效清洁利用,整体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约58亿千瓦时。



另外,在2024年,内蒙古鄂尔多斯规划建设400万千瓦煤电项目,配套200万千瓦风电与100万千瓦光伏,形成“煤电保供、新能源增效”的混合能源系统。该基地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煤电与新能源的灵活互补,将弃风弃光率从15%降至5%以下,同时煤电机组调峰能力提升至60%。这种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成为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标杆。


不难看出,近几年来中国在清洁煤电产业飞速发展,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运营方面也面临不小的挑战:首先,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如CCUS等成本较高,制约了相关项目的规模化推广和应用。其次是新能源产业竞争激烈,风光电储技术不断成熟且成本持续下降,形成对煤电产业较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双碳”目标下,煤电行业也面临着越理越多的碳减排压力。另外不得不说的是,整体市场环境、电力市场机制、碳市场机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从目前诸多清洁煤电相关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步伐来看,作为新能源产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亦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需要重技术、政策、市场等多方面协同创新布局。

第一,加大创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在原材料自主与智能化升级方面的技术,加强专业端口的人才培育和技术研发,比如高温材料的国产化代替进口材料。在智能运维系统方面,结合相关AI技术形成国内独有的数字化运维体系。

第二,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在大力发展煤电低碳能源项目时,建议可以采用动态补贴与碳市场衔接,有效促进减排效果,由此降低企业负担。



第三, 强化国际合作与标准认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加强清洁煤电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项目的需求加强对应技术的引进和输出,深化与国际机构(如IEA、IRENA)合作,引进欧美在专业领域的成熟经验。推广中国在超超临界机组、灵活调峰技术上的领先实践。与此同时,积极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推动中国煤电低碳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避免因碳壁垒限制煤电设备出口。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清洁煤电产业正经历一场刀刃向内的深刻变革。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完整煤电产业链的国家,中国既肩负着全球1/3煤电机组的低碳转型重任,更承担着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高碳能源绿色突围路径的历史使命。从战略布局看,清洁煤电是我国构建“多能互补、安全韧性”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支点——它既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的“稳定器”,又是极端天气下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更是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的“战略预备队”。未来,随着产业技术不断创新、绿电交易体系完善、新型储能技术融合,清洁煤电必将完成从“能源主力”到“系统枢纽”的跨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篇章。

清洁煤电技术突破与能源革命的新跃进
2025-04-22 23:44:26

2025年3月21日,由东方电气研制供货的世界首台70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煤发电机组在云能红河电厂并网成功,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

全文共1583字,读完约需6分钟

如今,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的双重约束下,中国能源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尽管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攀升(2024年占新增装机的75%),但煤电仍承担着56%的发电量,其清洁化转型成为平衡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的关键,故近几年不断创新技术,向“清洁化”转型。



2025年3月21日,由东方电气研制供货的世界首台70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煤发电机组在云能红河电厂并网成功,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该项目作为云南省“十四五”新增480万千瓦煤电和“重中之重”项目,是全球首家并网发电的700兆瓦超超临界CFB机组。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清洁煤电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中国绿色煤电产业的发展树立了全新的标杆。


1月,总投资约62亿元,由科技部、国家能源局批复的重点项目——彬长低热值煤660兆瓦超超临界CFB(循环流化床)示范项目,在彬州市新民高端能源化工园区成功运营。项目所在的陕煤集团彬长矿业发点公司总工程师陈建斌表示:该项目的成功运营,可以有效巩固我国在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实现劣质煤高效清洁利用,整体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约58亿千瓦时。



另外,在2024年,内蒙古鄂尔多斯规划建设400万千瓦煤电项目,配套200万千瓦风电与100万千瓦光伏,形成“煤电保供、新能源增效”的混合能源系统。该基地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煤电与新能源的灵活互补,将弃风弃光率从15%降至5%以下,同时煤电机组调峰能力提升至60%。这种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成为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标杆。


不难看出,近几年来中国在清洁煤电产业飞速发展,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运营方面也面临不小的挑战:首先,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如CCUS等成本较高,制约了相关项目的规模化推广和应用。其次是新能源产业竞争激烈,风光电储技术不断成熟且成本持续下降,形成对煤电产业较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双碳”目标下,煤电行业也面临着越理越多的碳减排压力。另外不得不说的是,整体市场环境、电力市场机制、碳市场机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从目前诸多清洁煤电相关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步伐来看,作为新能源产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亦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需要重技术、政策、市场等多方面协同创新布局。

第一,加大创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在原材料自主与智能化升级方面的技术,加强专业端口的人才培育和技术研发,比如高温材料的国产化代替进口材料。在智能运维系统方面,结合相关AI技术形成国内独有的数字化运维体系。

第二,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在大力发展煤电低碳能源项目时,建议可以采用动态补贴与碳市场衔接,有效促进减排效果,由此降低企业负担。



第三, 强化国际合作与标准认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加强清洁煤电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项目的需求加强对应技术的引进和输出,深化与国际机构(如IEA、IRENA)合作,引进欧美在专业领域的成熟经验。推广中国在超超临界机组、灵活调峰技术上的领先实践。与此同时,积极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推动中国煤电低碳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避免因碳壁垒限制煤电设备出口。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清洁煤电产业正经历一场刀刃向内的深刻变革。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完整煤电产业链的国家,中国既肩负着全球1/3煤电机组的低碳转型重任,更承担着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高碳能源绿色突围路径的历史使命。从战略布局看,清洁煤电是我国构建“多能互补、安全韧性”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支点——它既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的“稳定器”,又是极端天气下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更是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的“战略预备队”。未来,随着产业技术不断创新、绿电交易体系完善、新型储能技术融合,清洁煤电必将完成从“能源主力”到“系统枢纽”的跨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篇章。

关闭
注册 登录
手机号: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登录
手机号: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密码重置
手机号:
新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返回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